饭后茶余——说字
老猫皮皮
这是前些年刚退下来闲来没事瞎写的东西,今天翻出来,以博大家一笑。
四十多年没有爬格子了,当然论文不算。今天扔块砖头,希望引点美玉出来。
中国的汉字,四四方方的,看起来就大气,比起小长虫找他妈妈一样曲里拐弯的蒙文,阿拉伯文漂亮;比起西方的鸟语,法兰西的傻馿文字高到不知多少倍;最惨的是小日本的文字,自己脑残搞不明白字符,就把中国字也拿来充数,意思一样,念法就全变味了。
据说中国上古时候,也没有文字,拿绳子拉成网来记一些重要的事情,但是很不方便,也总弄错。于是有一个四只眼睛的老爷爷叫“仓颉”的开始琢磨怎样方便的能记些事情,于是就出现符号,四只眼睛的老爷爷非常聪明,很快就总结出符号的规律,于是他就按照“象形,会意,形声”的原则创造出字符。
我想他一开始肯定创造的是简单的字符,象“上下,水火,人口手”之类的字符,后来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,简单的字符不够用,就想办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放到一起,于是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文字,但是这些文字都有脉络可查,不是胡乱掺合到一起的。比如把一个丫头和一个小子放到一起,就组成了“好”字。在田地里卖力气的就是“男”的。屋顶下面有一头猪就是家,一个女的拿着笤帚和一块布在家里的是“婦”。不好的放在一起就是“孬”。不正放到一起就是“歪”。鱼吃起来比较腥,羊吃起来又有点膻,把鱼和羊放在一起煮既不膻也不腥,味道很好,于是便组成了鲜。
再就是有些意思用象形,会意也不好表达出来,干脆就用形声来表达了,比如把表达声音的声旁和表达意义的形旁组合到一起,就形成新的文字。比如说“故”,古字的声旁加上反文的的形旁,就是过去的记载。
后来还有一些字无表示出意思来,就把”会意,形声“拿来一起用,创造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字来。比如说”饭“字,有了“食”就吃饭,没了“食”就造反;还有“狱”字,就是两只狗看着一个人不让说话。再有一个“侃”字,一个人站着说话口水都流成河了,你说他多能说吧。
但是他也出过错啊,比如“鱼”,于是没有腿的,那四个点是什么呢,牛是有四条腿的,但这里只剩下一条尾巴,这可能是他给闹反了吧。
中国的字博大精深,以我的水平根本解释不透,能博大家茶余饭后一笑。希望这块砖头没有丢到公共茅坑里,只要不激起民粪,也就满足了。